在自然界中,物体除了具备形体之外,还具有丰富美丽动人的色彩。在人类的视觉体验和感受中,物体的形状和物体的色彩是人类认识自然的第一步。人类对石头雕凿和对色彩描绘是同步进行的,雕塑和绘画艺术的产生,亦可视为人类这一行为的结果。
人类在某种程度上,对自然界的色彩敏感程度超过了对物体形态的把握。物体本身多具有色彩,经过加工处理后,又会以不同的色泽显现,在这里我们称之为自然本色。石头因石质不同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色彩,如花岗岩、黑玉等。
相比之下,色彩比物体形态更容易让人接受,倘若地球是个没有色彩的世界,其景状可想而知是多么可怕和冷酷。可以说因色彩而使世界充满了情感的变化。白色的细腻、纯洁,灰色的坚实、幽默,黑色的深沉、冷静,都体现出人类内在的情绪,不同的材质及色彩赋予雕塑感人至深的力量和魅力。
回顾历史,世界各国在雕塑发展的过程中,色彩在雕塑的运用上也与雕塑同步发展。用中国画的“六法论”中的“随类赋彩”就可概括。早在希腊、罗马时期,雕塑都根据人们不同的肤色和衣着进行上彩着装,为的是更真实的体现对象。在陕西临潼出土的秦始皇兵马俑、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彩塑中,都有对人物的肌肤、衣着进行写实逼真的描绘,古今中外这种雕塑与彩绘共存的现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,它与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。
中国青铜器以其造型奇特,纹样诡异,制作精巧而著称,经过千年的历史,自然的氧化给青铜器笼罩了一层更加神秘的气氛。一般而言,铜从纯度上可分为黄铜、红铜、青铜,经过氧化或人为加工处理,又会呈现各式各样的色彩效果。现代雕塑大师布朗西在雕塑的表现上,把形式、材质和色泽放在首要位置,赋予它独特的意义。他的作品对材料本身的美特别看重,并使之具有独特的价值。如作品《波加尼小姐》中的人物卵形的脸庞,流动的形体,以其造型单纯和抛光材料本色,揭示出人物内在的高贵气质。
木材的色泽也很丰富,细腻的乌木、典雅的黄杨木、深沉的枣木等等,都显现出色泽质朴的魅力。欧洲许多雕塑家都尝试使用不同硬度和色彩的木料,性质不同的金属(色彩)进行创作,创作出不少的优秀作品。对材料的自然色彩最大限度的发挥和作用,形成了现代雕塑的特征之一。
人为色彩在雕塑上的使用是现代雕塑普遍存在的一大现象。这种人为色彩主要区 别于传统彩塑中对客观对象色彩的真实和再现,人为色彩所包含的内容更为理性、直观、自由,强调色彩本身所呈现的情感。
在造型艺术世界中,从传统观念来看,形要比色更受到重视,那时雕塑家认为色彩是画家的事情,康德也曾说过:“形是主要的东西,从绘画、雕塑、建筑、园林艺术上说是形是本质,它是趣味的基础。”那么色彩是什么呢?现代绘画大师马蒂斯则这样认为“假如形是精神的东西,那么色彩就是感情,首先要画形,然后孕育精神,往精神中导入色彩。”无疑色彩本身也有着情感多层次的表现。
无色系的黑、白、灰,总体倾向于寒意。明度几乎对寒冷的表现没有什么影响,而色的轻重则由明度来决定,色彩的纯度起不到什么作用。色的软硬感取决于色纯度。中纯度的色较为轻柔,而纯度高或纯度低则有强硬感的倾向。色彩本身表明,除了有寒暖、轻重的感觉外,还有硬与软、强与弱、明快与阴暗、热情与冷默、兴奋或沉静、华美或质朴等。
色彩的明快与忧郁感是由明度和纯度决定的,尤其是纯度对色彩的明快有较大的影响。如红、紫等暖色则为明快,黄、绿、蓝则显得阴沉,忧郁的灰紫色是暗淡混浊。在暖色系中越是倾向红色的色相,兴奋度就越强。例如,现代雕塑家野口勇设计的《红立方体》,体现了色彩在巨大而灰暗冷漠的建筑物间所到改变环境气氛的作用。红色的热情和兴奋给人在视觉心理上,起到了适应和弥补环境给人带来的心理压力和不平衡感。这样做就好像在家里摆放几盆绿色的植物或色彩斑斓的鲜花,会给你的生活营造一种温馨与谐和气氛。
色彩在雕塑创作中合理运用会丰富雕塑家的表现语言,毕加索、考尔德等大师们在自己的作品上经常使用色彩,使雕塑增添了新的活力和个性特征,以适合现代生活环境,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,同时以更为丰富的视觉效果和情感色彩,最大限度地满足观看者的心理要求。
发表评论
请登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