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建峰官方网站
http://4077.diaosu.cn
赵建峰首页>文章>正文

渭北“拴马石”雕刻和惠安传统石刻的地域特色之比较

更新时间:2024-05-20 12:28:56 作者:赵建峰

渭北黄土高原位于关中盆地的北部,北接陕北高原南缘的山区,俗称北山,南接渭水北岸阶地,土地辽阔。北山多产石材,汉唐以来被大量用作碑碣、陵墓、寺庙、民用建筑及其装饰雕刻的石材。这其中就有我们今天要谈到的拴马石。拴马石又有许多叫法,如:“拴马椿”、“石马椿”、“石椿子”等。 惠安位于福建东南沿海,地处台湾海峡两岸经济繁荣带的中心位置,隔海峡与台湾相望,惠安属泉州管辖,为国务院批准的闽南金三角对外开放县,素有建筑之乡石雕之乡渔业强县称誉。1984年被辟为对台贸易开放点,1985年被国务院列为闽南金三角开放县。

不同的地理位置,风俗民情形成了不同的艺术审美,与此同时,他们也分别代表了南北方彼此独特的艺术风格。由于渭北拴马石今天已经成为历史的一段记忆,我们只能从目前遗留下来的少量实物中看到他们那纯朴、憨强的生命的交响。


  拴马石的具体形成时期目前还没有定论,在骑马代步的时代,大门前设上马石,既有实用性,又具装饰性——显示气派的门前点缀。《吉林民居》一书介绍上马石,就说二品以上官员门口方可设置。上马石也叫下马石,为拐角形或阶状石块,置于大门两侧,上马下马,踩踏方便。石上雕以云纹图案,或涂以彩色,与大门和影壁相呼应,增加门前空间,石桩顶端雕刻狮子,四面浮雕图案,可以称为艺术品。拴马石桩通常立在大门外两旁,有的采取对称形式。拴马石可分为桩顶、桩颈、桩身、桩根四个部分。桩根为粗坯,埋入地下。这既起到装饰美化又起到使用的目的,和当时遍及中原大地的石鼓、石敢当一样,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,同时又具有一种吉祥,辟邪的功效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桩身表面以横格或席纹排凿,有的还浮雕串枝莲、卷草、云水纹图案。桩颈,就像格扇门分为三段,下段的裙板、上段的隔心之间,以绦环板为过渡一样,拴马石的桩身与桩顶之间,有桩颈做为连接部分。桩颈的雕饰比较讲究,鹿、马、花、鸟、云水、博古,是常见的浮雕吉祥图案。

桩顶部分为人物、动物造型,是拴马石雕刻的精彩所在。使人们惊叹不已的,正是拴马石桩顶富有汉代遗风的、拙朴而诙谐的雕刻。渭北地区深受中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,具有极其强大的文化积淀,特别是受汉唐文化的影响。拴马石顶部狮子的造型可见一斑,其既具有汉唐时期雕刻的浑朴、诙谐同时又具有明清时期娟秀,玲珑之气,如顶部狮子的前腿常做透雕性处理,当然也是为了便于拴马。
  渭北拴马石的造像,据统计,狮的形象占70%,人物形象占20%,猴的形象占10%。狮之多,其实是府第衙门门前石狮的缩微。百姓人家,小院门口,土坯墙前,自然摆不得高高须弥座上大石狮。人们来它个缩龙成寸,将狮雕在拴马石上。这在格局上得体;又是平民大众的生活幽默——你官老爷门外石狮把门,我家门口也立着石狮。还有一些拴马石,如露齿笑口背猴人、负猴架鹰人等,是有猴的;一件人骑人造形,那人上之人的肩头,也坐着只小猴。单独雕为拴马石桩顶的猴,或顾盼扭转不失猴气,或正襟危坐近于滑稽,或大猴小猴亲热戏耍,或坐鼓吃桃翘着腿,一派猴态可掬。这诙谐之气立刻使我们想到汉代的《击鼓说唱佣》的滑稽风趣之态。拴马石雕刻的人物形象似漫塑。但这种类似漫塑的形象丝毫不包含讽刺的批判的意义,它属于那种“无意义的滑稽”,散发着野味,豪爽、阔达、这正和当地的农民的幽默诙谐相一致,它流露着北方农民所特有的机智、质朴,带有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幽默和诙谐。

惠安地处福建沿海,属于泉州地区,这里盛产花岗岩,更因为这里是全国有名的“石雕之乡”。泉州地区历史上就是石材产地,并且有大批能工巧匠制作各式石雕。泉州的典型民居建筑就是条石加红砖,颇有特色。泉州辖下的晋江、石狮、南安、惠安、安溪等地,均以石雕精美著称,于是“石文化”也就和这里的茶文化一样为人所熟悉。其审美风格深受闽南文化的影响,但这里的石刻文化和中原地区的存在着重大的差异。由于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的不同,闽南的艺术审美多趋向工整、秀丽、手法精巧细腻、柔美。惠安隔海峡与台湾相望,地处台湾海峡两岸经济繁荣带的中心位置,所以在明清石雕的基础上更多的吸收外来的艺术营养,石雕作品除了用于该地区的人民生活,其于大多出口海外,所以很多的融入了东南亚及西洋的艺术审美要求。惠安石刻首先扩大了雕刻的题材,这里不但雕刻传统的吉祥瑞兽,而且佛教题材的雕刻也十分兴胜,如释迦莫妮、观音菩萨、特别是深受大家喜爱的弥勒佛,这里石雕长林立,大路旁边放满了雕刻好的石雕作品,不但手法多样,而且体形巨大,有的高达四五米,气势逼人。肥嘟嘟的弥勒佛更是可爱无比,他和童子的巧妙搭配,似的观众留恋往返。这里的花鸟草虫雕刻的活灵活现,翻转自如的兰花叶,分毫毕现的锦鸡和孔雀,雕工精细,栩栩如生。这和渭北石雕的浑厚、质朴别有一番风味。除了这些,西洋题材的雕刻也很多,如“维纳斯出浴”“海神”特别是国外的名家大作,在这里也多有再现。有于石刻的大量出口,这里的石雕大多批量生产,同时也扩大了惠安石业在海内外的知名度,这和渭北石雕的单件制作,存世稀少也有着重大的差别。

渭北拴马石的造像由于其自身的使用功能,它变化大多在其顶端,如拴马石上的人物造型多样。踞坐童子、腆肚汉子、长须老翁,戏狮人、骑麟人、驭兽人、架鹰人,露齿笑者、叼烟斗者、托腮者、唿哨音,以及背着行李表情愁苦的孩童。世象百态,应有尽有。这也翔实的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,是我们今天研究当时历史的绝好的实物资料。

总之,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,南被方的石雕都必须跟上时代的潮流,继承和吸收传统的优秀成果,结合现代的文化内涵,融通古今,兼容并蓄,不断的提高一、艺术品位,使得作品更有思想,有不生命,同时也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。

评论

发表评论

微信

微博